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什么出售同样的房子,您赚得没我多?

——跟中国大妈们聊聊投资(二)

 

【投资锐点】为什么出售同样的房子,您赚得没我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妈,您好:

 

听说您前几天把咱小区的住宅给卖了,挣了一大笔。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都五年了,那年您生拉硬拽叫我陪着您看楼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我还记得那会儿您说:“别跟我说什么金融危机,老娘不懂!这么大的国有公司开发的项目,政府还能叫它倒了?那他妈可是亲儿子啊!”

 

您说这话之后两年,行业里流行一本书,是美国纽约时报的首席记者写的,叫《大而不倒》,内容是写美国政府如何救助那些华尔街银行的。我看完之后,立马就想起您和您的话了,一时恍惚以为作者是您儿子呢。那些谈判场景和决策过程,像极了您和我妈在菜市场与那些小贩斗智斗勇的样子,尽管语言词汇用的不太一样,但本质上差不多,心里不禁给您默默的点了个赞。

 

我记得没错的话,这个小区的房子,咱们两家几乎是同时入手,价钱也差不多。唯一区别是您用的是全款,我用的是按揭贷款。听我老妈说,您卖这个房子,比我家晚卖了两个月,正好赶上北京农展馆地王出来,市场愣愣地又涨了一轮。粗算一下,同一个户型,就差两个月,您比我家多卖了50万,成为您今年最得意的投资战绩。在入手的狠劲儿和出手的准头上,我一直觉得,就算我老妈当年再生几个,连我一起加起来也赶不上您一个,这是天赋,没辙。我在这里除了膜拜还是膜拜。

 

但我又把这事在心里默默划拉了一下。

 

我们如果把这个事简化成一场投资赛跑的话,一个房子入手200万,五年时间,我家出手时400万,您家出手时450万。您凭借出手时间点的判断,多赚出来不少,优势很是明显。

 

但如果我们从本钱的投入产出角度看,您用了200万,得到了250万,相当于年化收益25%;我因为用了贷款,用了不到100万的本钱,得到了200 (09年政策开闸允许两成首付,即首付款40万,五年间利息总额50万左右),相当于年化收益40%。从这个角度看,相同的起点,尽管您天赋比我强,同样的东西卖价比我高,仅仅是因为您没有用贷款,您的投资效率比起我就差了不少。

 

所以我今天想跟您聊聊“增长”与“分配”,这是买房投资一定会涉及的一对概念。

 

“增长”与“分配”这两个词,听上去挺高深的,但如果翻译成大白话,大致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您确信今天买一个东西,一年后能涨价10%再卖掉,那您现在愿不愿意以6%的利率找别人借钱买?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对投资产品类型作出增长判断,每个人因背景和见识不同,偏好的方向和品种也就不同,有人喜欢高科技有人喜欢房地产,萝卜白菜见仁见智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分配”这个概念,刚才提到的国内的购房贷款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分配工具。分配什么?风险和收益。对于银行,有句著名的话,最近随着日剧《半泽直树》的火爆又流行起来,就是"银行晴天借伞,雨天收伞",基本上描述了银行贷款业务操作机制和规律。但在国内,这种调节机制被上级领导们搞得变成了红头文件。相当一段时间,利率一刀切——存钱和借钱的价码都固定化了。银行呢,变成了旱涝保收不思进取的二愣子,红头文件指导什么,就干什么——风险和收益都被平均化了。这其实是给了投资人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你看准了一个增长率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机会,银行恰好又愿意借钱给你,那无形中就会让你的投资收益得以放大。

 

过去的十年,国内的金融环境,长期保持着“存款利率<贷款利率<通胀率”这样一个状态,而前两个又是被行政锁死的。利率的行政干预的本意是好的,公平啊,但有了超发货币,就彻底变了味道——用在贷款买房这事上,就相当于买房的人和银行串通好,利用通胀合谋将存款人的财富补贴到自己身上,形成了新时期的”剪刀差”。这种分配工具在金融领域叫作结构化,而使用廉价贷款的房地产,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结构化基金。所以在过去十年,作为银行宠儿的房地产,但凡参与其中的人,无不获利。

 

说完这些再回到那个卖房的事情上,我想您也就明白为什么明明同期买的,我用了更少的钱获得了比您更多的收益。

 

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最近这一年,央行也在纠正原来的各种不靠谱,减少货币投放,放开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等等,都是用于熨平原有的错配和不公。

 

想明白分配工具的作用,再结合合适的增长机会,借助双轨制的特点让自己"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是机会和效率,这个拼的是眼光和胆魄;另外一只“船”是合法的行政红利,两个结合起来,才是让自己收益最大化的靠谱路径。

 

祝您投资愉快以及秋安!

 

 

您真诚的朋友,

王珂(誉翔安地产合伙人)

201310


0

话题:



0

推荐

王珂

王珂

3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誉翔安合伙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