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干我们这行最关心的是:在中国市场,写字楼这个品种的成长空间有多大提升可能?放在全国范围,哪些城市有结构性提升机会?


周其仁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叫《中国的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细读,有些观点和分析思路很有特点,但结论读后,沮丧的感觉居多。花点时间和朋友们分享,希望有高手反驳挑战一下周老师的观点。

以下做一些摘要,尽可能精炼,也可查看原文,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7c17e0100xzz8.html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城市化呢?当然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这两个“率”,一个经济,一个人口,当然无从直接比较。不过,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率又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把上述两个百分比的相除(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会得到一个比值。这个比值,可以看作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率提升的强度。

中国是多少呢?按照2011年的数据,是1.09。全球2010年的平均水平是1.95,而发达国家中,美国4.1,德国2.64,日本2.48

这个比值越高,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的交易部门相对于生产部门更加发达。交易越活跃,越能带动财富增长、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出现产能过剩后停滞不前。

再看中国这个指标,似乎还是落后很多。

周其仁认为,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全球产业链分工,导致大量与中国制造相关的交易,并没有在中国,而是被那些发达国家替代完成。

中国制造的工业品之所以大步流星地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帮助。离开了香港、新加坡、汉城、东京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写字楼市场、法兰克福、汉堡、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商务、物流、技术和融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中国制造要坐上天下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应该没有那么容易。 来来往往之间,中国制造刺激了境外交易部门的繁荣,推动了相关经济体的城市化更上层楼。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发达国家的交易部门)替代了中国内地交易部门的更快增长。投影到空间表现上,中国的城市化率就没有表现出相对于工业化率的更快提升。

也就是说,规律还是那个规律,但是,开放与全球化不再让交易红利显示在单一国家的账面上

引申过来,写字楼为代表的商用物业,本质上就是个交易的物理平台。只有在交易环境持续活跃的前提下,才能有不断的成长空间。
周老师的这个逻辑,如果套用在中国境内,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
不同城市所拥有的交易要素(物流、技术、融资、行政许可等)的等级,决定了该城市的交易水平,也就决定了写字楼市场的基本容量;


2.
在中国,交易要素(尤其是行政许可及金融)的分布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


3.
双轨制经济特征,导致中国国内的交易红利更多的显示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的账面上,反映在写字楼市场就是租金居高不下;而二线城市在这种局面下,可能只能基于地区级交易而处于维持状态;


4.
如果周其仁说的是对的,中国内地的城市之间存在交易的替代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北上广深再乐观些?对其他城市应该再小心点?


0

话题:



0

推荐

王珂

王珂

3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誉翔安合伙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