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当今这个地王频出的市场,存在两个笑话:一个是以谢国忠为代表的“唱空派”专家,一个是以“租售比”为代表的收益还原类的估值方法。前者,坚持不懈用一个简单论调来推测一个复杂因素合力作用的市场,无假设、无修正,自然信众寥寥;后者,用绝对理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由“丈母娘”群体参与其中的市场,也容易偏颇。

 

在写字楼这个细分市场,因为更倾向于商务和投资行为,绝少受到“丈母娘”之类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故“租售比”这样的估值方法,还是具备较强应用价值的。多年以来,这个指标用于评价商业地产,尤其应用于基本面的价值判断,基本普适和靠谱。估值方法的标准化,也让写字楼或商业的出售价格制定变得简单的多,而不像住宅那样看起来神秘和花哨。

 

写字楼售价推算的公式可简单表达为:预期售价=预期年租金/可售出年化收益率,其中“可售出年化收益率”这个指标,除非一些特定年份,在同一个城市的大多数时间里,几乎接近一个常数。具体到北京的2010-2013年期间,基本维持在4-5%。

 

最近两年,伴随着写字楼市场交易量的日渐放大,不同区域不同租金水平的写字楼纷纷加入到销售阵营,我们却发现,原有的方法不那么适用了----租金越高的物业,其折现能力反而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假如国贸三期进行产权分割以后出售给各路高净值客户们,理论上的销售价格能够达到18万/平米及以上(7200元的单方年租金/4%),然而这个价格放到现实世界里,即使是最顶级的销售员,也不敢保证实现。

 

究其原因,是因为单位产权面积阻碍了流动性。

 

一个写字楼项目,由于受到使用功能方面的制约,即便是政策允许、即便是立志于把散售进行到极致的开发商,也不会把单套产权建筑面积压缩在200平米以内。毕竟,谈生意的场所很难用“蜗居”的方式将就。

 

这种由于写字楼产品使用功能的天性造成的难以将就,导致在高租金、高售价的写字楼产品细分区间,产品的流动性大幅度降低,也使得产权销售这种“开发-套现”模式遇到了阻碍,强势产品很难通过产权销售实现强势结果。

 

既然流动性是最核心的障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将此类产品的流动性释放出来?

 

我的看法,围绕意向客户成立持有型基金,并借此将项目产品份额化是可能的方向。此种方式的好处有三:

1.客户投资门槛降低,可以根据自身的弹性需求匹配对应数量的份额;

2.对项目而言,将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分离,使得项目的后期运营操作更接近于整体持有;

3.再处置时,统一行动便捷。

 

也许,写字楼市场也会借此完成一次分化----卖楼、卖附加资产管理协议的楼、卖份额。

 

文/王珂(誉翔安地产合伙人)

 

0

话题:



0

推荐

王珂

王珂

3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誉翔安合伙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