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一阵北京车展,手机的朋友圈里,除了豪车美女的照片,好几个人透露出这样一个感叹:年景好的时候,遍地有钱人的现象尚可理解;这不都经济下行了么,怎么有钱人还那么多?同样在房地产市场,类似的疑惑声也是时有耳闻。


这种“赢家通吃”的感觉,也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大前研一先生在金融危机前,写了一本书叫《M型社会》,对于繁荣期的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有这么两段描述:

"随着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富者通过掌控的资源开始迅速聚敛财富,而穷者因为缺乏资本或者其他资源而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越来越穷。"

" 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在这个新形态的社会里,如果企业与个人都不展开自救, 政府又继续往错误的方式施政,恶性循环下,社会的失业率和物价将年年上扬,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整个社会对于未来,都将失去积极性。"

上述预见,像剧本一样,演绎了随后几年国内印钞机疯狂开动带来的各种价格疯涨,以及产生的各式沸腾的民怨。社会财富的分布,则形成了一个以中产阶层坍塌为主要特征的M型结构——富人加速变富,穷人因中产阶层的大规模加入而数量增多——可以说是理论和现实的互为呼应。

但是,为什么经济下行的时候,这种财富分布的M型结构也没有变化呢?

我理解的“罪魁祸首”是同一个东西:信用体系。

金 融危机前,信用滥用,大家在一个繁荣幻觉下共同参与其中,每个行业似乎都有个不可限量的未来,猪不用站在风口上都会飞;风暴过后,政府采取行动干预市场, 信用又被过度的收缩,导致资本找不到可持续投入的方向,原有的在市场海洋里泳姿曼妙的各种投资机会,一旦遭遇政策性退潮,才发觉绝大多数都没穿裤衩。这个 时候,当市场上出现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的资产时,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使得价格被快速推高。近年来京沪土地价格的连年上涨,则是最好的例证。

每个政府,都会在天秤上小心的维护着“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感,在国内尤其如此。过度追求公平,容易变成希腊,基层尽管获得了名义上的高福利,但丧失了国际间的竞争力。过度追求效率,又会变成拉美国家,寡头横行,民不聊生。

近年来,迫于国内民众的压力,政府下决心踩刹车,利率提高抑制投机资本、淘汰过剩产能为未来铺路、严管税收以保证始终有筹码来做转移支付。

初衷是善意的,但上述措施最直接的反应,是信用快速收缩。投射到不同阶层的人群上,则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


富人阶层,当意识到自己的主业和地方债务同样不再稳健的时候,纷纷将产业资金平移到信用等级高的资产上,或者购买一线城市的房产避险观望,或者干脆借助影子银行放债,虽然利润下降但毕竟没有伤筋动骨;

基层则因大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基础工资提高和物价稳定,暂且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倒霉的是中产,企业扩张乏力压制了收入的提高,手头的闲钱又受总额约束,不足以获得高于市场利率的回报收益,要是在繁荣期的幻觉下买了三四线的度假屋或者A股股票,则又因市场冰冻被套牢。

上述的背景下,阴错阳差的构成了顶层和基层联手绞杀中产的局面,加剧了社会财富向“M型”方向的演化。

在这样的局面下,现金和以一线城市房地产为代表的高信用等级的资产,被迫推上前台,扮演了信用体系里最后的两个堡垒。

这也就能理解,在这种信用收缩周期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还在涨价,与二三线市场城市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与此同时,手头有现金的客户,因为可以借助影子银行做高息债主,从账面上看也没太吃亏。持有现金和一线资产的客户,也就成为这一轮信用收缩周期的赢家。

0

话题:



0

推荐

王珂

王珂

3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誉翔安合伙人

文章